今天是2025年07月2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溯剪瓷雕古韵,绘新文旅宏图|闽南师大“剪瓷雕韵,筑梦承遗”暑期社会实践队考察总记

 

剪瓷雕作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技艺,广泛应用于诏安的寺庙、祖祠等建筑,2011年12月诏安剪瓷雕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7月5日至7月7日,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剪瓷雕韵,筑梦承遗”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漳州诏安。在历史系专业老师张颖老师和辅导员吴志平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紧扣“探剪瓷雕遗韵,拓新文旅华章”实践主题,在诏安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开启一场挖掘非遗精髓、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之旅。

第一站:沈氏艺圃

7月5日,实践队首站踏入诏安县沈氏艺圃,拜访了剪瓷雕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沈振泽与沈振南。两位传承人以其精湛娴熟的手法,为实践队员们现场展示了剪瓷雕工艺的实操过程。队员们由此了解到,每一件剪瓷雕作品的诞生,都要历经选瓷、剪瓷、塑形、镶嵌等诸多复杂且精细的工序。每一片瓷片的精心裁剪与精准拼接,都凝聚着他们无穷的智慧与无尽的心血。​

在随后的座谈中,传承人另辟蹊径,从古建筑学的独特角度切入,深入解析了剪瓷雕如何巧妙地运用龙凤、牡丹等传统元素,与燕尾脊、灰塑等工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同时,他们还结合当下行业生态,坦诚地分享了当前剪瓷雕行业的现状,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站:诏安文化艺术中心非遗馆(剪瓷雕陈列馆)

7月6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前往诏安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馆。展馆系统呈现了剪瓷雕从起源到发展的完整脉络,涵盖丰富多样的工艺形式与文化内涵。在诏安县博物馆馆长许焜武的引导下,队员们细致考察了剪瓷雕的关键工序,分析其图案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深化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理解。许馆长结合实物展品,解读图案象征意义,探讨剪瓷雕与当地建筑、民俗的互动关系,并针对传承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其未来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同时,在调研期间,校党委副书记林致远、廖志丹一行专程来到展馆,与实践队师生亲切交流。他们仔细询问调研进展,对实践队聚焦非遗保护的选题给予高度肯定。这份来自学校的关怀与期许,如暖流注入队员心中,进一步坚定了大家深入探寻、积极传播剪瓷雕文化的信念,为后续的调研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3站 诏安县剪瓷雕陈列馆与沈氏大宗祠

7月6日下午,实践队走进诏安县剪瓷雕陈列馆与沈氏大宗祠,诏安剪瓷雕第五代传承人沈锡仁在此为队员们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指尖对话。陈列馆里,沈老师分享了他关于剪瓷雕工艺的新理解,他向队员们展示了一些蕴含着他的新想法的作品。从沈老师的每一句话语中,从他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里,队员们都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剪瓷雕文化那份源自内心的自豪、对艺术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忱。

而在古朴的沈氏大宗祠内,沈老师以实景为教材,细致入微地介绍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知识,从剪瓷雕的元素运用到房梁、屋檐等结构的特点,娓娓道来,令队员们受益匪浅。同时沈老师也分享了一些对于目前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现状的一些想法,强调了传承与创新应该找好平衡。

第4站 诏安县文化馆

7月7日,实践队前往诏安县文化馆,对文化馆馆长黄丽冬进行采访。在采访座谈中,实践队了解到,诏安当地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非遗相关的公益课程。传承人们怀着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愿为学生们提供免费的教学,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黄馆长详细地向实践队介绍这些公益课程的开展情况。她表示,这些课程并非单纯地讲述理论知识,而是注重实践操作,要让孩子们在“玩”中触摸工艺。通过亲手拼接瓷片,孩子们在指尖的创作中,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碎瓷能变宝”的智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实践队员们认真记录着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为探索地方非遗教育的推广模式提供了珍贵的参考。队员们也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不再仅仅是老一辈的责任,而是通过这样的公益课程,逐渐在新一代心中扎根发芽。

第5站 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宫-玄天大帝庙

随后,实践队跟随着诏安县博物馆馆长许焜武的步伐,踏上一场特殊的“建筑巡礼”。从关帝庙到城隍庙,再到文昌宫和玄天大帝庙,这些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藏着剪瓷雕的灵动身影。关帝庙的威严庄重,玄天大帝庙的古朴静谧,文昌宫的文雅清幽,每一处都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许馆长边走边讲解,从庙宇始建时的装饰需求,讲到历代重修时对剪瓷雕的刻意保留。飞檐翘角上,彩瓷拼就的龙纹腾跃欲飞;山墙脊饰处,碎瓷镶嵌的“福禄寿”字样古朴庄重;甚至斗拱间隙,也藏着小巧的花鸟瓷片。关帝庙的忠义图腾、文昌宫的文星图案,无不将信仰具象化为可见可触的艺术。这些瓷片拼贴的不只是图案,更是一方水土的精神寄托,人们敬神祈福的虔诚之心,都凝结在这些精美的剪瓷雕作品中。

实践队员们逐渐明白,剪瓷雕这门手艺从不是孤立的“技术活”,它一头连着孩子们指尖的好奇,一头系着千年信仰的传承;既在课堂里萌生出新的可能,也在庙宇的香火中守着不变的初心。这门古老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践队员心中刻下了深刻印记,成为他们探索非遗传承之路的重要启示。

从诏安沈氏艺圃的百年匠心传承,到剪瓷雕陈列馆的艺术展示,再到城隍庙、关帝庙等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瑰宝,实践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秉持问题意识,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剪瓷雕技艺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证资料,进一步深化了对非遗文化传承内涵的理解。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技艺的深度追溯,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与深刻的理论启示。

 

上一篇:牢记嘱托,探微治理:数智基层治理实验班开展第三学期社会实践
下一篇:延心筑梦 青衿向党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