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厦门医学院“畲乡医韵健康行,厦医筑梦民族亲”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怀揣着探寻民族文化根脉、增进民族理解共情的使命,走进了福安市畲族文化中心。对于这群临床医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关于理解多元、促进融合、启迪医心的深度研修。从序厅浮雕的岁月留痕,到现代科技的光影叙事,在银器的流光、畲药的芬芳、山歌的韵律交织中,队员们用感官触摸历史,用心智解读畲族绵延不息的生命智慧与文化密码,为未来服务多元背景的患者、践行更具包容性的医疗关怀,汲取着宝贵的精神滋养。
一、触摸·溯源:于历史光影中感知民族生存智慧
踏入序厅,一幅气势恢宏的仿铜浮雕壁画瞬间攫住队员们的视线。山川风物、历史足迹、民俗百态,在刀刻的纹路间流淌。作为即将深入临床、直面生命多样性的医学生,他们敏锐地感受到这壁画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个民族生存韧性与文化基因的无声诉说。移步至“福安畲族历史记忆”展区,全息影像生动还原了畲民“种菁”的艰辛劳作。看着影像中畲民躬身耕耘的身影,再回望序厅壁画上的相似图景,古今在此刻对话。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畲族人民与土地共生共荣的勤劳智慧、适应环境的能力,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篇章,也启示着医者需要理解不同人群的生存背景与文化根源,方能提供更贴切的健康关怀。
实践队成员在大屏前欣赏畲族文化中心先导片。柯琳欣供图。
二、聆听·共情:于器物纹饰间解码文化认同纽带
步入“福安畲族风俗事项”展区,科技手段让文化细节纤毫毕现。队员们通过AR互动,指尖轻触间,银冠银镯的流光溢彩、传统服饰的精美纹样便跃然眼前。那象征吉祥与守护的银饰纹路,靛蓝布料上绣着的花鸟生灵,无不饱含着畲族对自然的敬畏、生活的热爱与身份的认同。作为未来的健康守护者,他们从这些器物纹饰中读懂了更深层的意义:文化符号是民族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载体,是维系群体认同的无形纽带。理解患者佩戴的一件饰品、珍视的一种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感与身份认同,对于建立信任、尊重差异、实现有效沟通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这种对文化象征意义的领悟,正是促进民族心灵相通、实现真正融合的关键一步。
实践队成员在馆内学习畲歌。柯琳欣供图。
三、回望·笃行:于古今辉映中启迪医学人文之路
离馆之际,队员们再次驻足序厅那幅厚重的浮雕壁画。此刻,壁画上的每一道纹路仿佛都鲜活起来——种菁的汗水、银器的巧思、服饰的密码,共同谱写了一曲畲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岁月长河中坚守文化认同的壮丽诗篇。现代科技的光影赋能,让这份深沉的历史与鲜活的智慧得以被清晰看见、深刻理解。这趟畲族文化中心之行,对临床医学生而言,是一次民族融合内涵的具象化学习。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尊重、理解和珍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存智慧,是实现心灵交融、社会和谐的基石。这份感悟将内化为他们未来行医路上的宝贵财富。实践队成员们深受启迪:正如畲族文化深深扎根于其生存的土地与历史,优质的医疗服务也需扎根于对服务对象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与真诚尊重之中。他们将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将医学的温暖如畲族精神一般,传递到所服务的每一位同胞心中。
实践队在福安畲族文化中心大门前合影。黄晨菲供图。
供稿人:邹慧燕、李怡静、许瑛琪、陈浚鑫、钟雨岑、林烨鑫、李寒煊、黄晨菲、柯琳欣、詹慧、阮诗涵、蒋裕冰、彭宇悦、黄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