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创城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华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延续,7月24日至7月26日,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组建“寻脉者·畲乡行”实践队,深入福州市罗源县八井村与竹里村以及漳州市华安县官畲村,循着畲族文化脉络,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文化空间的肌理中、文旅融合的实践中,解码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探访畲乡展馆群,触摸畲族文脉。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践队聚焦两村特色展馆,在史料与实物中溯源畲族文化根脉,在讲解与交流感悟中感悟民族精神传承。
八井村的畲族民俗文化展示馆集“省级非遗展示馆”、“畲族民俗馆”、“技艺传承馆”于一体,馆内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15次来罗源调研指导的殷切嘱托、慰问畲族群众的记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深入了解畲族畲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以及精湛独特的传统技艺,为后续的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踏入竹里村畲家红色记忆馆,队员们通过历史展品、文化典籍、档案资料等多角度体会畲族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以及畲族同胞“忠诚、团结、保守秘密”的优良品质背后蕴藏的红色精神。
【图1】讲解员讲解畲族婚嫁文化
【图2】队员在畲族红色记忆馆合影
对话非遗匠人,感知文化温度。
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是文化延续的核心。在八井村畲族技艺传承馆,队员们专业讲解下系统梳理了畲族传统工艺脉络。随后,在罗源县竹里村驻村第一书记缪存建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服饰传承人兰曲钗大师亲授畲服凤凰装技艺、省级非遗畲族畲族竺布织染缝纫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雷妹金为队员们展示畲族竺布制作过程。从纹样刺绣文化寓意,到剪裁工艺的千年传承,生动还原了“穿在身上的文化史”,队员们纷纷表示“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民族图腾,更是流淌的民族历史”。
同期在华安,实践队专程采访了华安县县级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人罗丽珠老师。罗丽珠动情讲述了她与民族传统服饰的深厚渊源,对当地政府支持传统文化事业表达了诚挚感谢,并表示希望又更多青年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她向队员们展示了精心制作的高山族及畲族服饰代表作品。为增进直观感受,罗老师特别邀请队员李梦菲亲身体验了畲族公主凤凰装。华美的凤凰图腾刺绣细密灵动,点缀的银饰流光溢彩,队员惊叹这不仅是一件匠心凝聚的艺术品,更流淌着畲族鲜活的文化血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图3】队员在畲族技艺传承馆合影
【图4】缪存建书记介绍
【图5】非遗传承人展示
【图6】合影
【图7】成员体验畲族公主凤凰装及与罗丽珠合影
活化文化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实践队深入考察了文化赋能产业、激活乡村的生动范例。八井村的“畲里乡”特色旅游驿站围绕“畲乡好物”将转化落到实处,把畲族纹样、图腾故事融入农产品包装与文创设计,让茶叶、干货等乡土物产摇身一变为“文化伴手礼”,既守住文化本味,又为畲族文化注入可持续的民生动力。
在竹里村,缪存建书记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畲族文化与民生改善的生动实践——谷仓画院,其创始人郑世衔先生向队员们着重展示馆内“畲风海韵”系列作品,他强调其创作核心在于“打造真正承载民族文化、易于传播的文化精品,让畲族文化可触可感”。除此之外,队员们了解到谷仓画院通过农民画培训活动、研学活动等形式让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艺术饭碗”,让畲族文化化身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在罗源县青年企业家商会会长林丽荣的带领下,竹朴乡畲院将传统建筑成功打造转型为集乡情民俗、美育研学、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助力乡村振兴。
在华安官畲村,实践队与村党委书记蓝庚远展开深入交流。蓝书记介绍,官畲村立足畲族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将畲族文字、图腾元素融入村寨建筑风貌,开发“钟哥蓝妹”民族文化IP系列产品,并有机植入传统民俗活动体验项目,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七彩官畲”品牌。队员们对“特色文化挖掘-IP体系构建-业态融合创新”的“在地化”破题思路有了具象认知,深刻理解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华安路径。
【图8】
凝练实践硕果,青年赓续文脉。
实践队队员立足专业所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此次闽畲两地的丰富实践成果,特别是华安畲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官畲村“七彩”品牌打造经验、罗源非遗活态传承与产业融合案例,转化为一期“沉浸式”“体验式”行走思政微课——《畲味新说——青年视角下的畲族文化活态传承》。该课程计划通过进校宣讲、互联网、新媒体等多渠道向更广泛的群众宣传畲族文化魅力与发展实践。
深入田野调查,方闻真知灼见。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乡情实践课。队员们深入村落,与基层干部、非遗传承人、青年企业家和普通村民面对面交流,真切体会到守护好文化根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立足专业所学,将此次实践汲取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实干担当,努力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让畲族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愈发闪亮。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赖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