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一叶兴乡实践团,前往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循着百年风雨的印记,探访被誉为“安化第一桥”的永锡桥,在青石板与木梁间解码古桥文化,在与当地百姓的对话中探寻悠悠岁月。
眺望: 廊桥阅尽百年风雨
晨曦微露,永锡桥如静卧的长龙横亘资江麻溪,83米石柱木廊横跨碧波,船形桥墩嵌着花岗岩迎浪而立,指尖轻抚斑驳的木桩,目光掠过错落的瓦当,抬眼望见,永锡桥大门上的雕花是岁月与匠心的凝铸,那镌刻于桥身的“雁齿横排云烟出没,虹腰高卧泉石奔腾。”仿佛能看见百年前凿刀刻下的轻响。
图为茶马古道关键枢纽永锡桥 黄子菁摄
回想: 桥语藏着烟火事
随行的陈辉军先生,是一个生活在洞市且坚持传承与弘扬洞市文化的实践者。“永锡桥是一座承载着守望与温情的桥…”那份自信与自豪,向暖光一样,从言谈举止中满溢出来。
图为陈辉军先生为团队成员讲解永锡桥由来 杨素婷摄
光绪年间,麻溪之上,渡船失事的悲剧刺痛了乡邻,以陈五芝为首牵头修桥,乡绅们应声而来,聚沙成塔,凿石伐木,经五载,终成此桥,桥墩在洪水里占成磐石,雕花把月光剪成碎银——每一道刻痕里,都嵌着“永锡万民”的祈愿。
振臂:青春护脉守根芽
永锡桥的修缮与守护,从来不止于一座古桥的存续,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对文化根脉的虔诚守望。
图为陈辉军先生带领团队成员体悟永锡精神 黄子菁摄
“永锡”二字源自《诗经》“永锡祚胤”,寓意福泽绵长。永锡桥所承载的“永锡精神”,是百年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坚韧,是众人捐资共建的团结,是为途人遮风挡雨的奉献,更是代代守护文脉的传承——这份精神,恰与“三下乡”实践中青春力量的担当相呼应,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温暖纽带。
当传统榫卯在工匠指尖重焕生机,当村民与志愿者的双手拂过百年木痕,这份行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物保护——它是对先人民生情怀的呼应,是对地域文化基因的激活,更是青春力量与历史文脉的相遇相知。
“永锡”二字,既承载着“永受其利”的实用初心,更暗含着“永续传承”的精神密码。如今,古桥的风铃仍在溪畔回响,那声音里有岁月的沉淀,更有新的期许:当保护的意识融入日常,当文化的故事被不断讲述,这座桥便不再只是静止的建筑,而是流动的精神纽带,将往昔的善意、当下的担当与未来的希望紧紧相连,在时光长河中,续写属于这片土地的文明篇章。
此次三下乡之行,团队不仅记录了永锡桥的建筑之美与历史脉络,更触摸到了古桥背后的民生温度与文化基因。正如桥名“永锡”所寄寓的,这份跨越百年的守护与传承,终将成为滋养这片土地的精神力量,在青春与历史的对话中,续写新的篇章。
(湖南工商大学:一叶兴乡团队黄子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