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广州华商学院瑶山筑梦突击队专访连山舞龙灯非遗传承人赵正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署,落实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积极响应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大非遗宣传推广和传播力度”的号召,2025年7月16日,广州华商学院瑶山筑梦突击队赶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大旭村,对清远市第二批非遗文化名录——过山瑶舞龙灯传承人进行专题采访。本次专题采访是新时代下瑶山筑梦突击队为助力瑶族非遗文化——舞龙灯的一次创新性举措,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媒体时代下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多样化传播手段的多重路径。

房庆艳摄

瑶族舞龙灯简介

瑶族舞龙灯是吉田镇三水片区过山瑶的民间舞蹈。龙灯包括带头龙珠灯1个,龙头灯1个,龙身灯9至15个(或更多,为单数),龙尾灯1个,鱼灯2个,牌灯2个。龙灯采用竹竿竹篾编扎制成模型,内置小灯泡,以前用五色纸糊贴,现改为五色布手工缝合,再用彩纸剪出瑶族花边、花纹装饰,别具特色。舞动时,龙灯迎风转动,光灿夺目,人走灯移,宛如游龙,在夜色如黛的时候观赏更是精妙绝伦。传承方式是言传身教。

卢瑶摄

传承人介绍

赵正和,连山瑶族人,市级非遗项目瑶族舞龙灯传承人,从小学习瑶族舞龙灯技艺,对舞龙灯有浓厚兴趣。

陈伟希摄

传承人有话说

问:作为非遗传承人,您是如何与舞龙灯结下不解之缘,并将这项艺术坚持至今的?

答:我与舞龙灯的缘分始于童年。儿时看着大人们在村寨的月光下舞动龙灯,那流动的光影与热闹的鼓点便在心里扎了根。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以替补队员的身份站上表演队伍,从此正式踏上学习之路。在我眼中,舞龙灯既有民俗表演的趣味,更有承载民族记忆的意义。这份热爱让我从追随前辈的学徒,慢慢成为守护技艺、培育后辈的传承人,一走便是几十年。

问:在传承舞龙灯的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难以逾越的困难?

答: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传承断层的困境。舞龙灯的招式繁多精巧,哪怕经过简化改良,仍需沉下心来日复一日训练,耗时耗力。但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村落里留下的多是老人与孩子。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度逐渐降低,新鲜血液的匮乏让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愈发艰难,也让我们这些传承人更添一份紧迫感。

问:能否为我们讲讲瑶族舞龙灯的历史渊源?

答:舞龙灯的故事最早能追溯到唐朝。相传当年瑶王治理村寨时,一场洪水淹没了农田,急需勇士疏通水库。一位能潜水七日七夜的瑶族汉子主动请缨,却不幸被湍急的水流吞噬,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为民献身的英雄,瑶族先民便创造了舞龙灯的习俗,让这份勇气与奉献精神在灯影舞动中代代相传。

四、匠心巧思:龙灯里的传统与创新

问:瑶族舞龙灯在技艺和形式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我们的龙灯从材料到呈现都藏着巧思。早年用五彩纸糊制龙身,轻盈灵动;如今为了耐用与传播,改用五色布料缝制。在夜间表演时,传统做法是在龙腹内点燃蜂蜜蜡照明,火光透过龙身摇曳生辉;现在则创新采用小灯泡替代明火,既保留了夜间发光的美感,又避免了烛火引燃龙灯的风险,让这项技艺更安全地适应现代场景。

问:舞龙灯的招式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舞龙灯的每一招式都承载着瑶族人民的美好期盼。表演前需先选场地举行祭祀仪式,全程贯穿着对自然与生活的敬畏。比如 “四方围阵” 招式,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走位祈求工程顺遂;“草里藏珠” 则寓意居所建成后生活安宁顺遂。这些招式看似是肢体的舞动,实则是祖辈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虔诚祷告。

问:学习舞龙灯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您对年轻一代有怎样的期许?

答:学好舞龙灯,最重要的是热爱与耐心,还要有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心。我盼着更多真心热爱瑶族传统的年轻人能加入进来,只要他们愿意学,我们这些老匠人就倾囊相授。更希望他们能带着开拓创新的精神,用新媒体等新颖方式让龙灯 “活” 起来,让这项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 这便是我们老一辈传承人的最大心愿。

黄昭冉摄

作为瑶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灯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历史记忆,是探寻瑶族民俗发展与文化延续的鲜活样本。经由此次深入采访,瑶山筑梦突击队队员对舞龙灯文化的时代价值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不仅为非遗传播工作积攒了实操经验、找准了推进方向,更筑牢了守护与传扬非遗文化的信念。

接下来,瑶山筑梦突击队将持续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担当,在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主动作为,在 “百千万工程” 的生动实践里书写青春华章 —— 让大旭龙灯“焕”新彩,让民族文化“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作者:卢瑶,黄昭冉,房庆艳,陈伟希)

上一篇:广州华商学院瑶山筑梦突击队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锦与舞火狮
下一篇:广州华商学院瑶山筑梦突击队专访连山壮歌非遗传承人梁联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