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青春赋能·非遗传承 ——中北大学“翼城花鼓”非遗传承专项三下乡实践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部署要求,7月9日至15日,中北大学“鼓韵新程”·翼城花鼓实践队以“青春赋能非遗传承,校地共绘保护新篇”为主题奔赴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对话非遗传承人:触摸技艺与坚守

      7月12日至13日,实践队接连拜访翼城花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飞飞老师、弟子李乐乐老师以及市级非遗传承人孙大志老师,近距离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张飞飞老师细细讲述了他与花鼓相伴的岁月,从精湛的技艺秘诀到复杂的制作工艺,再到对花鼓当下传承现状的深刻分享,让实践队员对这项非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孙大志老师则从基础绑鼓教起,细致传授“基本点”“单腿掏”等动作,示范精准如教科书,座谈中与队员共话传承现状,尽显传统技艺的严谨与匠心;而李乐乐老师,则带来了她与花鼓结缘的动人故事,更讲述了自己在推动花鼓进校园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坚持,她认为“哪怕孩子不做传承人,记得家乡有这么美的鼓乐,就是一种传承”。

图为国家级传承人张飞飞老师为队员详解花鼓历史与技艺(兰甜馨 摄)

       文化馆寻根脉:解码非遗千年密码

      7月14日,实践队走进翼城县人民文化馆非遗展厅,在邹亚莉馆长的讲解中探寻花鼓底蕴。其中《翼城花鼓赋》的文字引人驻足,队员们走近品读,从字里行间感受着花鼓艺术的独特魅力。展柜中,超百年历史的杨家庄老花鼓静静陈列,见证着艺人们对这项非遗技艺的代代坚守与传承。邹亚莉馆长则在照片墙前进行了详细讲解,向大家分享着花鼓从民间走向央视、世博会的成长轨迹。活动尾声,馆长赠书留念,为调研增添珍贵资料。

图为邹亚莉馆长介绍花鼓重要历史时刻(阎政文 摄)

      杨家庄溯源:校地携手共筑传承路

      7月14日,实践队走进杨家庄,开启一场非遗与乡土的深度对话。团翼城县委领导与实践队带队老师买璐璐热情洽谈,围绕校地合作助力花鼓传承展开交流。在杨家庄花鼓艺人们原汁原味的三面花鼓展演后,中北大学与杨家庄共同揭牌“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开启乡土与校园双向流动新机制。未来,双方将通过让花鼓在乡土与校园间双向流动,让这门古老艺术在青春力量的滋养下持续焕发活力。

图为指导老师买璐璐与翼城县领导为“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揭牌(兰甜馨 摄)

       红色基地赋能:精神共鸣强信念

      7月15日,实践队走进侯马市彭真故居,学习和感悟“红色记忆”。实践队员们鞠躬致敬彭真同志、重温入团誓词、聆听革命故事,通过此次参观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彭真同志坚守信念、扎根人民的精神,“红色+非遗”的融合,也让本次文化传承活动有了更厚重的底色。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查看彭真纪念馆中的文字资料(兰甜馨 摄)

      宣讲调研并行:非遗润心入万家

      实践队还通过实践调研与宣讲活动,让非遗贴近更多人。在太原桃园二巷社区,他们以“非遗进社区,花鼓润童心”为主题,用纪录片、PPT讲解花鼓知识,还教大家打鼓点、玩互动小游戏,通过问卷和竞赛互动,收获了孩子们的童心反馈与家长认可;此外,在翼城城区及临汾高铁站,他们以问卷、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民众对于花鼓的认知与期待,收集到的每一条珍贵建议,都将为后续精准推广翼城花鼓、让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在社区进行翼城花鼓非遗知识宣讲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彭欣雅 摄)

      文脉薪火相传:非遗文化再启程

     七日实践中,中北大学学子以“观察+体验+思考+调研”的方式,全方位触摸翼城花鼓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活力。实践队不仅记录下非遗的珍贵瞬间,更探索出“高校+地方+政府+民众”的传承新模式。队员们表示,将带着实践收获与调研数据,用年轻人的视角与方式,让翼城花鼓这千年鼓韵在新时代传得更远、响得更亮,以青春之力续写非遗传承的新篇。

图为实践队在南常村完成研学后合影(彭欣雅 摄)

通讯员:彭欣雅 张龙才

 

上一篇:山西传统乡村文化实践调研团“探寻中华风俗,宣扬传统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