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探寻汉中红色遗迹,助力红色文化传承——陕西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革命历史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史留鉴、资政育人作用,2025年7月至8 月,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南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实践团奔赴汉中各县区开展实践活动,致力于整理形成陕南红色文化资源库,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与创新活力

汉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陕南特别委员会的发源地,同时是川陕、鄂豫陕两大革命根据地的关键构成部分,拥有极为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堪称陕南红色资源的核心区域。实践团成员先后前往城固县刘秉钧烈士故居、城固县上元观会议旧址、洋县马畅镇双庙村张富清英雄故居,还有川陕革命根据地、何挺颖烈士故居、张骞纪念馆、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等总计10余处红色遗迹。

瞻英雄故居,悟初心使命

7月8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城固县刘秉钧烈士故居。在故居内,一本线装的《汉鐘》月刊原件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这本由刘秉钧于1924年在上海创办的革命刊物其封面“唤起民众”四个篆字虽已因时光而褪色,却依然散发着穿透时空的力量。参观过程中成员们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和鲜活场景录制了一堂以“传承革命精神,续写青年担当”为主题的思政微课,希望通过创新的传播形式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到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队伍之中。在录制过程中成员们感悟到刘秉钧烈士放弃富庶生活、传播革命真理、英勇与敌人斗争的伟大革命精神,深刻认识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青年要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投稿1.jpg

访红色旧址 溯革命风云

离开刘秉钧烈士故居后,实践团前往上元观会议旧址。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四合院,在1932年见证了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旧址墙上一幅描绘红四方面军在上元观镇召开军民大会的油画格外引人注目。“油画中的场景描述的是红军战士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此次会议明确了向川陕边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为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成员们用相机记录下油画细节,并对旧址相关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进行梳理归档。实践团指导老师杨老师表示,后续将对这些影像资料和文字素材分类整理并纳入资源库,添加详细历史背景介绍,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投稿2.jpg

游英雄故里 忆峥嵘岁月

7月10日,实践团来到洋县马畅镇双庙村张富清英雄故居。张富清英雄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英勇无畏,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深藏功名,主动服从组织安排,前往山高路远、条件艰苦的来凤县工作。故居内,补了32个补丁的搪瓷缸使成员们感触颇深,缸子一面画着天安门、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一整个玻璃展柜的勋章,默默诉说着老英雄艰苦朴素、听党话跟党走的英雄本色。在昭示展厅,习近平总书记与张富清英雄在2019年全国退役军人会议上的谈话吸引了成员们的注意,张富清“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是党培养的,我要紧跟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这句话使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在新时代要不断传承和弘扬这种艰苦朴素、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

投稿22(1).jpg

此次陕西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实践团成员搜集到各类红色文物资料和历史文献,形成丰富的口述历史素材,为构建陕南红色文化资源库积累了丰富素材。成员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知促行,通过亲身感悟红色文化,实地传承红色文化使成员们挺膺担当的理想信念愈发坚定。

(通讯员:高锦华 张瑞娟)

上一篇:青春脚步探访红色遗迹,陕南学子传承革命精神
下一篇:山海盛宴·味聚崂山2025青港澳台美食文创嘉年华将于7月23日-27日在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会场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