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闽台两地青年在乡村建设领域的深度协作,7月6日至今,三明学院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学社项目驱动创新班携手三明市乡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台湾团队),以校地企三方合作模式,深入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济村乡新田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乡土微景观设计与建设实践活动。团队以新田村独特的“山水林田貌”与罕见的冰臼景观为核心,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量身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乡村微景观方案,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踏遍乡土:探寻新田的自然与文化基因
新田村坐落于宁化县济村乡东北部,群山环抱间藏着距今约30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冰臼群,这些由冰川融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壶穴地貌,分布在溪流两岸的岩石上,形似臼、盘、缸,堪称“天然地质博物馆”。此外,村庄周边的梯田、古驿道、传统夯土民居,共同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的有机整体,却因缺乏系统规划,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
7月6日清晨,实践队一行12人抵达新田村。放下行囊后,团队立即开展实地调研,兵分三路深入村庄肌理:闽台队员组成的“地质勘探组”沿溪流徒步5公里,用无人机航拍冰臼群分布,手绘地貌草图,记录每个冰臼的形态、尺寸及周边植被;“人文调查组”走访村两委和老村民,收集古驿道的历史传说、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故事,拍摄夯土墙上的民俗彩绘;“资源分析组”则梳理村庄现有产业——闲置的烤烟房、零散的农家乐、待开发的徒步路线,评估其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潜力。
“第一次见到冰臼时,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了。”台湾团队成员赖同学在调研日志中写道,“这些圆形凹坑不仅是地质奇观,更能转化为亲子研学的天然课堂。”通过了解:雨季时溪水会漫过部分冰臼,形成‘臼中映月’的美景,但缺乏安全步道和观景台,游客很难近距离体验。10天里,团队累计完成12处景观节点的测绘,拍摄影像素材100余张,最终明确了“以冰臼景观为核心,串联山水林田与人文遗产”的乡建乡创设计方案。
图为实践团队在冰臼合影
二、两岸协作:让设计扎根土地,联结人心
“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关键在‘乡土’二字——既要尊重自然肌理,又要融入在地文化。”实践队指导老师、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教授在首次工作会上强调。此次合作中,台湾团队带来的“社区营造”经验与大陆团队的“在地化设计”理念碰撞出独特火花。设计阶段,团队在村部临时辟出的“创意工坊”里展开头脑风暴。三明市乡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出:“可以借鉴台湾苗栗乡村的‘针灸式·微改造’模式,不搞大拆大建,用最小干预激活空间价值,力求以最低成本实现最优成效。”这一理念与新田村“保留原生态”的需求不谋而合。
团队的改造工作从细节处激活乡村肌理:首先完成村内 4 面白墙的主题彩绘,以农耕场景与冰臼地貌为核心元素,用艺术笔触重现乡村生活与自然奇观;紧接着聚焦烤烟房改造,采用 KT 板绘制新田村文旅规划中的 “臼宝” 形象,同步翻新老化瓦片,让老建筑焕发新颜;随后对景区露营地实施微景观优化,依托现有设施完善乘凉区域的功能性设计;最后完成景区栏杆及步道的翻新工程,提升游览安全性与视觉协调性。
“台湾的社区营造注重‘居民参与式设计’,而大陆团队更擅长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景观语言。” 三明学院安教授评价道,“比如我们共同设计的‘冰臼故事墙’,用陶片拼贴村民讲述的冰川传说,既美观又让村民有归属感。”
此次设计明确了分阶段落地节点:中期重点推进冰臼入口景观与驿站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直观的游览指引与休憩空间;后期将对新田村沿街街道实施外立面改造,按照文旅发展需求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集客家小吃、手工艺品于一体的特色街区,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在簸箕上绘制二十四节气
三、方案落地:从图纸到共识,让乡村未来可期
7 月 14 日,济村乡政府会议室座无虚席。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村民代表与实践队共同参加方案研讨会。当团队用 PPT 演示设计方案时,会场不时响起掌声。方案中,“冰臼科普研学线”“古驿道徒步线”“梯田观景线” 三条主题路线的规划,让村民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
针对方案的可行性,县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提出:“冰臼属于地质遗迹,改造需符合保护规范,避免大拆大建。” 团队当场回应,将采用 “微改造”、“微更新” 模式,所有改造措施以 “最小干预” 为原则,比如对现有步道进行生态化修缮时,优先选用本地石材,避免混凝土浇筑等可能影响地质环境的工艺。
经过 3 小时讨论,方案最终获全票通过。县相关领导在总结时表示:“这个项目不仅为新田村带来了景观提升,更体现了两岸青年合作的创新活力。县政府将全力支持项目落地,推动‘设计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据悉,下一步团队将分三阶段推进实施:7 月下旬完成冰臼观景台、榕荫乘凉亭的基础施工;8 月上旬开展烤烟房改造与文化墙绘制;9 月中旬举办 “新田微景观开园节”,邀请两岸游客参与体验。
图为实践团队在济村乡人民政府汇报设计方案
四、青春担当:让理想在乡村振兴中绽放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对同学们而言既是一场身心的双重磨砺,更是一次从 “要我做” 到 “我要做” 的深刻蜕变,堪称三明学院 “项目驱动创新班” 又一次极具价值的实践探索。秉持 “做中学、学中创” 的理念,该团队将课堂理论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已先后在三明市宁化县等地成功完成 5 个乡土景观项目,充分彰显了实践育人的显著成效。
夕阳下,新田村的冰臼群倒映着晚霞,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而闽台青年共同绘制的蓝图,正让这个沉寂的村庄焕发新的生机。正如实践队在方案扉页所写:“以青春之笔,绘乡土之美;以闽台之力,筑振兴之路。”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两岸青年正用智慧与汗水,共同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乡土中国”篇章。(翁敏君、杨应龙、余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