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从工地砖瓦到千年酒香:天水汪函予的“秦泰”逆袭路

(首席记者 刘建斌)在甘肃天水这片浸润着伏羲文化的土地上,有一杯酒正以醇厚的香气讲述着一个关于梦想、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它便是秦泰酒,而酿出这杯酒的人,是曾辗转新疆工地、南下四川学艺的农村小伙汪函予。十八年风雨兼程,他从搬砖工人成长为年产千吨白酒的酒厂掌舵人,用双手将祖辈的酿酒记忆酿成了天水人自己的待客佳酿,让流淌了八千年的华夏酒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少年出陇原:从工地尘土里埋下梦想种子
2007年的春天,不满18岁的汪函予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天水农村的土路上望着远方。身后是父母不舍的目光,身前是未知的前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也为了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个皮肤黝黑、眼神倔强的少年决定离开家乡,远赴新疆打工。
“那时候啥也不懂,就知道能挣钱的活就得干。”回忆起最初的日子,汪函予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在新疆的两年,他干过最苦最累的活:在建筑工地搬砖时,手掌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在煤矿井下作业时,汗水混着煤渣浸透工装。但艰苦的环境没磨掉他骨子里的韧劲,反而让他学会了精打细算与踏实肯干。“工地上的师傅们常说,‘年轻人别怕累,力气是攒出来的’,这话我记到了现在。”
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两年后,汪函予用攒下的积蓄拉起了一支十几人的装修队。从接小活、做零工开始,他既当老板又当工人,跑市场、盯施工、算账目,硬生生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时的他,西装革履地谈生意,银行卡里的数字越来越多,但夜深人静时,总有一缕淡淡的酒香在记忆里萦绕。
这缕酒香来自童年。汪函予的祖父曾是村里小有名气的酿酒师傅,每到秋收后,老宅院里总会飘出粮食发酵的醇厚气息。他还记得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看祖父用布满老茧的手搅拌酒曲,听大人们说“咱天水的酒,从伏羲爷那会儿就有了”。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酒缘,让他心里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回家乡,酿一杯属于天水人的好酒。”


南下求真经:在酒坊烟火中淬炼匠心
2012年,汪函予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意外的决定:解散装修队,带着所有积蓄南下四川。“建筑行业再赚钱,也不是我心里真正想做的。酿酒才是我放不下的事。”他要去的地方,是中国白酒的核心产区,而目标,是弄懂酿酒的门道。
初到四川,这个在工地上敢拼敢闯的西北小伙成了酒坊里最谦卑的学徒。在五粮液酒厂的日子里,他从最基础的选粮、泡粮学起,跟着老师傅们蹲在发酵池边观察温度变化,趴在蒸馏器旁记录出酒时间。“粮食要选颗粒饱满的本地高粱,水温必须控制在65度上下,发酵时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盯着,差一点味道就变了。”这些如今能脱口而出的门道,都是他用无数个日夜的汗水换来的。
为了学到更精湛的技艺,汪函予四处打听,辗转找到了素有“川酒活字典”之称的调酒大师赖先生。起初,赖先生不愿收徒,觉得这个西北小伙只是一时兴起。但汪函予没有放弃,每天清晨就守在赖先生的酒坊外,帮着扫地、挑水,默默观察学习。三个月后,当他准确说出一坛新酒的发酵天数和原料配比时,赖先生终于点了头:“你这娃,眼里有酒,是个能成事儿的。”
在赖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汪函予系统掌握了古法酿酒的“老五甑”工艺,学会了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来判断酒的品质。“好的白酒,入口绵柔,落喉净爽,余味里得有粮食的甜香。”他常常捧着酒杯琢磨到深夜,舌尖被酒精灼得发麻,却乐在其中。两年时间,他走遍了四川的大小酒坊,笔记本记满了厚厚的五本,从酿酒原料的筛选到窖池的维护,从酒曲的制作到勾调的比例,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2014年深秋,汪函予带着一身技艺回到了天水。站在渭水之畔,看着熟悉的黄土高原,他知道,梦想的种子终于要在这里生根发芽了。
十年磨一剑:让千年酒脉在陇原大地重生
回到家乡的汪函予,在天水郊区租下了几间旧厂房,办起了一个小酒作坊。没有先进的设备,他就用最原始的木甑蒸馏;缺少资金周转,他就自己骑着三轮车送货;遇到技术难题,他就翻出四川带回的笔记反复琢磨。“刚开始酿出的酒,味道总差一点,父亲喝了说‘有咱老家的味儿,但还不够地道’。”
为了找到最适合天水的酿酒方式,汪函予开始研究本地的水土与历史。他翻阅《秦州志》时发现,早在北魏时期,天水就有“秦州春曲”的记载,北宋年间更是成为年产三十万贯的酒业重镇。“这里是伏羲故里,上古时期就有粮食自然发酵成酒的传说,咱脚下的土地里藏着酿酒的密码。”
他意识到,天水独特的气候是天然的酿酒优势:黄河与长江的支流在此交汇,形成了湿润温和的小气候,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渭水两岸的黄土富含矿物质,种植的高粱、小麦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地下水源清冽甘甜,是酿酒的绝佳选择。“四川的工艺要学,但必须结合天水的水土,才能酿出有本地魂的酒。”


于是,汪函予在古法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天水本地的红高粱、冬小麦为原料,用渭水源头的活水浸润,发酵时加入伏羲故里特有的“酒曲草”,蒸馏时严格控制火候,让酒液既保留北方白酒的醇厚,又带着南方白酒的绵柔。经过无数次试验,当第一坛酒开坛时,浓郁的酒香飘出作坊,引来了街坊邻居围观,有人尝了一口后赞叹:“这酒,有咱天水的味道!”


从2014年的小作坊到如今的规模化酒厂,近十年时间里,汪函予的秦泰酒逐渐打响了名气。“三皇玺酒”大气庄重,成了天水人招待贵客的首选;“古城天水酒”醇厚绵长,是老友相聚时的标配;“羲皇赋酒”陈香优雅,成了收藏爱好者的心头好。如今的秦泰酒厂,已拥有三个品牌、十几种规格的产品,年产白酒达1000吨,产品不仅覆盖甘肃,还远销陕西、青海等地。









一杯敬初心:让天水酒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走进秦泰酒厂的酿酒车间,蒸腾的热气中弥漫着粮食发酵的香气。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按照汪函予定下的“三字经”准则忙碌着:“选粮精,用水净,发酵足,蒸馏细”。墙上挂着的“承伏羲酿酒魂,酿天水岁月香”的标语,正是汪函予对这杯酒的期许。
“酿酒和做人一样,得实在。”这是汪函予常对员工说的话。他坚持纯粮酿造,从不添加香精、酒精,哪怕成本更高;每一批酒出厂前,他都要亲自品尝把关,确保口感稳定;遇到来参观的老乡,他总会打开酒坛请大家免费品尝,听他们提意见。“这酒是天水人的酒,得让大家喝着放心、喝着舒心。”
如今的汪函予,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打工仔,但他身上的乡土气从未改变。他会带着员工去帮扶村里的贫困户,收购他们种植的高粱;会在伏羲文化旅游节上摆起酒摊,向游客讲述天水的酿酒历史;会给年轻的学徒们讲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有梦想就去追,肯吃苦就有收获”。
“下一步,我想建一个酿酒文化博物馆,把伏羲酿酒的传说、天水酒史的故事都展示出来。”站在酒厂的储酒罐前,汪函予望着远处的麦积山,眼里闪着光,“让更多人知道,天水不仅有伏羲文化,还有这么一杯好酒。”
夕阳西下,渭水泛起金色的波光,秦泰酒厂的酒香在晚风里愈发醇厚。这缕香气里,有汪函予从新疆工地到四川酒坊的艰辛,有他对古法工艺的坚守与创新,更有天水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情。正如他常说的:“秦泰酒,一杯敬过往,敬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一杯敬远方,敬每个为梦想拼搏的人。”
这杯属于天水人的待客酒,正以它独有的味道,讲述着一个关于梦想与传承的故事,等待着更多人来细细品味。

责任编辑:雷祥

上一篇:涞水龙门村:京郊近邻的山水秘境 野三坡旁的度假天堂
下一篇:荣耀登榜!大金入选2025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