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艺术学院榆林学院“匠艺传薪火 执手传非遗”流动性志愿者服务队在榆林各个地方开展非遗宣传活动

志愿实践团们从2025年7月8日到10日在榆林开展支教调研宣传活动 截止到后期,我们又到民俗博物馆,非遗手工文化馆等地进行调研。这个夏天的非遗宣传之旅,因剪纸的指尖生花、扎染的靛蓝晕染、漆扇的流光溢彩而格外生动。我们以手为媒,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里,触摸到了非遗文化最本真的温度。

拍摄为群体合影留念

首先,志愿实践团们首先去了西闫社区,带孩子们体验了剪纸的乐趣,红纸在指尖翻飞,剪刀开合间,花鸟虫鱼、吉祥纹样便跃然纸上。剪纸课上,看似简单的线条却藏着大学问,一笔一划的弧度要均匀,镂空的细节需胆大心细。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队员们渐渐明白,这小小的剪刀,剪的不仅是纸,更是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拍摄为剪纸上课中教学

紧接着,团队成员们来到了榆林学院家属院,向孩子们传递了扎染的历史,一方白布,几束棉线,浸于靛蓝染液中,便晕开了千变万化的纹路。在扎染体验中,队员们从简单的“打结”学起,有人执着于对称的几何图案,有人偏爱随性的褶皱肌理。当解开棉线的瞬间,每个人都收获了独一无二的惊喜——那些深浅不一的蓝,像天空的倒影,像流水的波纹,藏着阳光与耐心的魔法。

拍摄为扎染教学与成品展示

最后,实践团的成员们一起来到了榆林的三官会社区,给孩子们带来了做漆扇的材料,教孩子们怎么做漆扇。素白的扇面,在漆料的点缀下渐渐有了灵魂。调漆、上色、晕染、晾干,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漆扇的魅力,在于它的“慢”——漆料需要反复涂刷,色彩要层层叠加,少则数日,多则数周才能完成。团队成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怎么滴颜料,怎么把扇子放进颜料水里,有孩子们为了调出理想的“青黛色”,反复试验了十几次。当手持亲手制作的漆扇,扇动间不仅有清风,更有对“匠心”二字的深刻体会:所谓传承,便是用时间打磨热爱,用坚守延续文化。最后这几天,实践团的成员们一同去了榆林的民俗博物馆和手工文化馆进行调研,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些非遗文化的魅力。

拍摄为漆扇讲课中

此次三下乡的非遗宣传活动,让实践团的成员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剪纸的红、扎染的蓝、漆扇的彩,不仅是色彩的碰撞,更是传统与青春的相遇。这些亲手制作的物件,或许不够精致,却承载着我们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体验与感悟,让更多传统工艺在年轻的土壤里,绽放新的光彩。毕竟,最好的传承,就是让传统走进生活,让文化融入日常。

拍摄为“匠艺传薪火 执手传非遗 ”三下乡成果收官留念

(榆林学院 杨慧)

上一篇:巢院学子三下乡:开启特教之旅,用爱温暖童心,点亮希望之光
下一篇:黑龙江东方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青春不打烊"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实践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