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家国情怀入魂脉:新杭镇的红韵赓续与非遗薪传

2025 年 7 月 11 日至 15 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红韵皖风传承,农旅融合赋能” 实践团队在广德市新杭镇的实践之旅,不仅是一场文化探寻,更是一次与这片土地的温暖相拥。从政府的鼎力支持到红色精神的代代相传,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创新到传统技艺的破圈之路,每个细节都彰显着新杭镇在振兴路上的温度与力量。

政企同心:让实践之路暖意融融

“想尽办法把最好的待遇给你们了!” ,新杭镇政府的热忱,是团队抵达后收到的第一份感动。为保障实践顺利开展,政府不仅包揽了团队的食宿,还专门调配中巴车全程接送,让队员们得以全身心投入调研。这份支持背后,是当地对青年力量的期待,更是对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振兴的迫切心愿。正如路东社区舒书记所说:“新杭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能在你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件事就没白做。”

(图为实践团队初到新杭镇时受到热情招待)

 

红色永续:从烈士精神到助学暖流

在横岗村郑大方烈士墓前,队员们敬献花篮时的肃穆,与新杭镇中心小学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的热烈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郑大方烈士 1944 年在杭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 23 岁,而由其弟郑国芳牵头设立的奖学助学基金,十三年来已资助 400 余名师生,发放资金超 20 万元。

 

“那不仅仅是 400 元钱,那是对我刻苦学习的肯定,也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 第一届受助者段昱恒如今成为英烈讲解员,用亲身经历诠释着红色精神的当代意义。从战场到校园,从牺牲到守护,郑大方烈士的精神早已化作一股暖流,通过奖学助学的形式,让 “报效祖国” 的信念在一代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队为郑大芳烈士默哀)

 

匠心坚守:千年技艺在创新中焕新生

皖南徽砖博物馆内,黄章程馆长摩挲着百年前的徽砖,一句 “烧窑赚来的钱,为非遗再丢掉我也不惋惜” 道出坚守的不易。他带领团队复原徽砖烧制技艺,将产品销往安徽、湖南、江苏等地,让古老砖雕在现代建筑中焕发新生。而在李氏扇业的工坊里,传统宣纸扇面与手工刺绣相映成趣,现代化激光镂刻技术的引入,让定制化扇子走出国门,成为日本、韩国市场上的 “文化使者”。

 

(图为黄馆长深情讲述非遗历史)

“这是祖先留下来的资源,是先辈们的记忆。” 吴氏柴烧紫砂壶传人吴国荣师傅的话,道出了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心声。他们不仅守护着技艺本身,更在积极探索与市场的结合:黄师傅的徽砖成为文旅项目的特色建材,李氏扇业的 “网红文创” 订单不断,传统工艺在 “坚守 + 创新” 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化路径。

 

(图为实践团队与非遗传人吴国荣师傅合影)

 

文/赵康帅 图/孙晗昱 姚宝进

上一篇:梳韵千年,红映初心——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红韵“梳篦”暑期社会实践队工作总结
下一篇:暑期实践赋能基层,青春力量点亮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