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清晨六点半,皖南徽州区灵山村的梯田云海间,大学生刘玲玲按下快门,定格下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洒向稻田的瞬间。耕田农人点缀其中,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这个画面太有‘国际范’了,一定要放进我们的双语宣传片!”她兴奋地对同伴说。
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加速建设的浪潮中,拥有千年历史的徽州区灵山村,以其独特的古徽派建筑群、壮观的梯田景观和深厚的耕读文化底蕴,正奋力书写“文旅兴村”的新篇章。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这份“徽韵”飘香海外,成为村子面临的新课题。7月,一支由高校外语教师和青年学子组成的三下乡实践团队——黄山学院“永益农”皖南乡村振兴服务团,深入灵山腹地,用专业智慧和青春热情,为古村落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传播之桥”。
一、 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准把脉定航向
出发前,“永益农”团队的小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灵山村不缺美景和文化,缺的是让世界‘听懂’它的声音。”团队负责人杨玉璐指着前期整理的资料分析道。他们敏锐捕捉到灵山村“文旅资源富集但国际传播薄弱”的痛点,将实践主题精准锚定为“挖掘本土特色,构建双语传播体系”,决心用青春智慧为灵山擦亮国际名片。
为了确保实践“拳拳到肉”,十余项具体任务清单,精确到人、责任到岗,一套高效闭环的工作机制悄然成型。“目标清晰,才能精准发力。”团队指导老师秦雪燕在动员会上强调。
二、 古村十二时辰:脚沾泥土探真章
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队员们开始了地毯式调研。他们穿行于古民居巷陌,记录下“梯田云海环抱古村”的壮阔和“百年老宅变身精品民宿”的巧思。调研笔记上密密麻麻:“此处晨雾光影绝佳”、“溪边浣衣场景极具生活气息”、“古桥视角可拍全景”……每一处标注,都是未来传播的“潜力股”。
围绕村里重点打造的“灵山之醉”、“灵山之恋”、“灵山之学”、“灵山之舞”四大品牌,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埂研讨会”在古樟树下展开。“‘灵山之醉’不能只拍酒坛子,要拍云雾缭绕中酿酒的匠人,拍游客小酌时陶醉的脸庞,让画面自己‘说话’!”创作组刘玲玲提出“场景化叙事”思路,获得一致认同。
服务团深知,乡村文旅的主角是村民和游客。他们走访了20多位村民和30多名游客。“咱灵山的笋干、米酒、老手艺,故事多着呢,就盼着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外国朋友晓得!”村民方大爷的期待朴实而热切。而来自山东的游客李先生则感慨:“网上关于灵山的深度英文介绍太少了,想多了解点历史典故都费劲。”这些“原声”清晰地指向了传播的短板——既要讲好本土故事,更要打通国际理解的通道。
三、 马良笔下的灵山:双语架起沟通桥
带着沉甸甸的调研成果和满满的创作激情,“永益农”团队返程后马不停蹄,将灵山的“山水人文”转化为一系列看得见、用得着的“国际语言”。
创作组运用AI技术,精心制作了10幅“灵山印象”系列风格各异的动态双语海报。画面中,层叠的飞檐翘角与精巧的马头墙自然交融,辅以如诗般的英文短句(如“The blue tiles and white walls reflect the ancient charm, while the carved beams and painted pillars conceal the literary soul” ——粉墙黛瓦,映照着岁月沉淀的古韵;雕梁画栋,藏匿着浸润书香的魂灵),视觉冲击与文化韵味兼备。一套创意双语明信片,捕捉了村民劳作的温情瞬间、山间云雾的瞬息万变和古巷深幽的历史感,成为传播徽州文化的“迷你大使”。
四部精品系列双语短视频新鲜出炉,讲述“行走的灵山”故事。短片以团队原创的“双语文旅数字人——灵宝”的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灵山的一天:从晨雾采茶、溪边浣衣,到古宅探幽、米酒飘香,再到暮色梯田、星空民宿……中英文字幕精准传达每一帧画面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让远方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技术组开发的景区文化知识问答助手整合了灵山历史、特产、路线等120余条核心信息,支持英文实时智能问答,成为国际游客贴心的“数字向导”。此外,团队还对全村23处双语标识牌进行了严谨的“体检”与“美容”,修正了17处翻译错误或生硬表述(如“研学基地”从生硬的“Study Base”改为更生动的“Scholarship & Farming Experience”),让指引更清晰、更友好。
四、 青春答卷新篇章:星火点亮振兴路
这场深入灵山的实践,远不止是一次暑期活动,它是一场青春的奔赴与乡村的回响。于乡村,这是一剂“强心针”。“大学生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新思路、新视野!”灵山村村民感慨道,“他们帮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于青年,这是一堂“必修课”。从书本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成员们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宏大的政策,现在真切感受到,它需要俯下身去倾听每一个村民的声音,解决一个个像‘标识牌翻译’这样具体的问题。”队员熊然深有体会。
如今,灵山村的青石板路上,“永益农”服务团的身影已暂别,但青春播下的种子正在发芽。那些精心制作的海报、视频、明信片,那个随时在线的“数字向导”,那些焕然一新的标识牌,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古村落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场实践生动印证:当青年学子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活力,与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同频共振,便能激发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灵山的千年故事,正乘着青春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等待被世界倾听、看见、珍藏。(黄山学院“永益农”皖南乡村振兴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