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雷锋青年团 ——“西”望“方”兴社会实践队
“三下乡” 第七站:传承 “两弹一星” 精神,绘就报国情怀
为传承和弘扬 “两弹一星” 精神,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与爱国情怀,2025年7月11日上午,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方碑社区,开展了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第七站实践活动。活动通过 PPT 宣讲与填涂科学绘本相结合的形式,让社区青少年深入了解 “两弹一星” 的辉煌历程,感受先辈们的爱国奉献精神。
活动伊始,主讲人杨若苓通过和小朋友进行互动游戏开启了 “两弹一星” 主题宣讲。她首先介绍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背景,提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产业链的国家之一,70 年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随后,重点讲述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历程。
在讲述过程中,杨若苓详细介绍了研究核武器相关机构的成立与发展。1956 年11月16日,第三机械工业部设立,主管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工作。期间,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定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众多科研人员汇聚于此,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苦浆“水” 便是他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终于在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争气弹” 横空出世,震撼世界。小朋友们对核武器的研究事业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纷纷举手表达对科学家们的敬佩之情。
接着,主讲人给小朋友们分享了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的感人事迹。王淦昌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曾在科研道路上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61 年,他接到回国密电后,毅然放弃熟悉的研究工作,秘密参与原子弹研制,并改名 “王京”,践行 “我愿以身许国” 的誓言。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带走图纸资料的困境中,他与其他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巨大贡献。从 1961 年到 1978 年,他隐姓埋名 17 年,直至 1978 年才恢复身份。在听了王淦昌院士的事迹后不少小朋友表示自己今后也会 好好学习,长大要当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
宣讲结束后,填涂科学绘本的涂画活动热闹展开。孩子们拿起彩笔,在科学绘本上描绘原子弹爆炸的壮观场景、科研人员工作的画面等,用色彩诠释自己对 “两弹一星” 精神的理解。在涂画过程中,他们不时交流着宣讲中听到的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 “两弹一星” 精神的感悟。
此次活动以 “两弹一星” 精神为核心,通过 “PPT 宣讲 — 科学绘本涂画” 的环节设计,让孩子们在聆听与创作中,深刻体会到 “两弹一星” 背后蕴含的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攻关、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优秀精神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人: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杨若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