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至7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围绕探寻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两大核心主题,前往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王家寨村等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纪念馆寻踪:触摸雁翎队的抗战印记
在白洋淀畔的雁翎队纪念馆中,团队成员共同探寻了冀中水乡那段热血抗日的传奇。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土枪、队员们褴褛的衣衫,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激烈。通过认真参观,团队成员了解到:抗战时期,日寇铁蹄践踏华北,白洋淀军民依托“水淀相连、芦苇丛生”的天然屏障,组建起一支特殊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队员们驾着小船在芦苇荡间穿梭,以渔叉、土炮为武器,伏击日寇。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城,雁翎队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队员们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600余人,缴获大军用物资,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尤其动人的是“军民鱼水情”展区:百姓冒险为队员送情报、藏枪支,伤员在渔家茅屋养伤……这些故事,让“人民战争”的力量具象可感——正是党群一心、军民同仇敌忾,才让小小雁翎队成为日寇的“心腹大患”。参观完雁翎队纪念馆后,实践团队成员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农2305班王雨卓动情地说道:“红色基因并不遥远,它藏在水乡的芦苇里,藏在先辈的故事中,更该在我们这代人的行动里闪光。”
团队成员认真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张天天摄
访谈后人:打捞未被尘封的革命往事
为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了解更多雁翎队抗日斗争的历史细节,更为了“抢救性”保存下那些弥足珍贵但未被广泛传播的革命事迹,团队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访谈了数位雁翎队后人及高龄村民,采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采集口述史资料。团队成员对于与雁翎队副队长孙革的外孙王宝山老先生的访谈印象尤为深刻,王老先生将孙革在雁翎队的革命经历娓娓道来,并讲述了雁翎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他还介绍了家庭中保留的勋章、照片等历史物品。
访谈中,当被问及“您认为孙革同志身上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时,“智慧勇敢、坚韧不屈、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对人民的乐于奉献”成为了王老先生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谈到家风影响,王老先生坦言,姥爷的这种精神塑造了整个家族朴素正直、不畏艰难、乐于助人的品格,也时刻提醒着后辈珍惜和平、担当责任。访谈的最后,王老先生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你们年轻人要传承好革命精神,有智慧地面对挑战,有韧性地克服困难,承担社会责任,永远心怀家国。”
应化2303班李晗与孙革同志外孙王宝山老先生电话访谈 于佳彤摄
村民画像:水乡生活的坚守与期盼
为了解水乡村民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团队成员深入王家寨村街巷,与编苇席的老奶奶、环卫工、民宿经营者等村民促膝长谈。炎热的午后,老奶奶在庭院中佝偻着腰熟练地编制着苇席,她手中的苇席需三四个小时编成,售价仅十三元,收入仅够补贴家用,还时常面临销售困难的窘境。她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芦苇刺留下的伤痕,但她仍念叨着 “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买慢性病的药几乎全给报销。”;狭窄的街道上,环卫工阿姨正认真地清扫着路面,工作辛苦却收入微薄,“没钱连西瓜都不敢买”更是道出了很多独居老人的无奈,可说起新区成立后增设的垃圾处理点,她却坦言“至少不用再把垃圾倒淀里,环境干净多了。”。
应化2303班李晗与正在编苇席的老奶奶访谈 范高羲摄
走进温馨的民宿,经营者国阿姨细数着发展与挑战,自雄安新区建设以来,民宿年均净利润达数万元,靠着政策带动的旅游热,不少村民钱包鼓了起来,虽然后来受疫情与管控影响,年收入略有下降,但提起顾客对自家民宿的好评,她眼角的皱纹便会漾开笑意,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通过对村民的访谈,团队成员真切了解到了王家寨村村民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儿女工作情况等,也对交通不便、年轻人外流严重等问题给村庄发展及村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有了直观感受。村民们带着温度的倾诉,既映照着雄安新区建设为水乡带来的点滴变迁,也勾勒出乡村振兴路上百姓的真实期盼,更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唯有扎根大地、倾听民声,才能让青春力量真正融入时代发展的脉搏。
国贸2301班张子琰与某民宿经营者国阿姨访谈 林子轩摄
支书座谈:解码水乡发展的堵点与蓝图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芦苇和荷叶上,团队一行人便坐着手摇小船来到王家寨村村委会,与村支书王军座谈。座谈会上,王书记首先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王家寨是千年古寨,位于白洋淀的数座小岛上,与外界唯一的交通来往方式便是船只。“中国只有这么两个地方开车到不了,其一是台湾省,另一个就是王家寨了。”,他这打趣的话语实则也道出了村子交通不便的事实。
雁翎队的故事和雁翎队精神、村民就业职业培训、农村儿童上学问题、爱心食堂运营、村民就医问题、以及低空经济的发展进程等——每个问题他都一一耐心地回答。他在讲述村庄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坦言村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王家寨有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但交通不便、产业链短、品牌没打响。游客来了看一眼荷花就走,留不住人;芦苇编的凉席在网上卖不上价,村民没积极性……”笔记本上,团队成员记下这些“堵点”:红色资源零散、非遗手艺断层、生态旅游同质化……每一笔都是乡村发展的“真问题”。
团队成员与安新县王家寨村村支书王军座谈 王雨卓摄
宣讲赋能:从红色烽火到振兴新篇
通过广泛访谈村民、和村支书展开座谈、认真翻阅村志和参观村史馆等方式,团队成员对“淀中翡翠”王家寨村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有了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在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后,在王家寨村开展了一场题为“政策春风暖老区:从雁翎烽火到雄安新篇”的主题宣讲会。宣讲会上,团队成员结合前期调研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向参会的50余名村民宣讲了白洋淀红色历史、全国其他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先进经验、中央对于雄安新区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等内容,呼吁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为村庄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参会村民听得格外认真,大家时而为其他革命老区的振兴成果点头赞叹,时而提笔记录中央给于雄安新区的好政策。年过六旬的张大爷是村里的老渔民,听完宣讲后攥着宣传页感慨道:“原先总觉得咱守着这水淀没出路,今天才知道,雁翎队当年能靠水打胜仗,咱现在也能靠这好生态搞发展!你们讲的那些政策,要是真能落实到咱村,年轻人说不定就愿意回来了。”散会后,不少村民还围着团队成员追问细节,讨论声、笑声混着淀边的风声,让这个夏日午后格外有温度——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期盼,在这场宣讲中找到了共鸣的支点。
动医2305班林子轩在王家寨村进行主题宣讲 王雨卓摄
为期七天的白洋淀之行,实践团队不仅深入挖掘了雁翎队的红色记忆,更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从纪念馆的抗战印记到村民的质朴期盼,从支书的务实规划到宣讲会的热烈反响,每一幕都彰显着红色基因与时代发展的交融。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需传承革命精神中的坚韧与智慧,也需立足实际,破解现实难题。青年学子唯有扎根大地、倾听民声,才能让红色薪火点燃振兴希望,在新时代的画卷中书写属于青春的注脚。
(文字| 张子琰 图片|张天天 于佳彤 范高羲 林子轩 王雨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