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乡” 约盛夏,寻 “红色” 之迹 —— 弘扬和传承大理州红色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纪实

在云南省大理州,一场以 “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 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传承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乡’约盛夏 寻‘红色’之迹” 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自 2024 年获批立项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外联动的方式,将大理州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载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和基层群众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项目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社科普及新探索

作为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的立项项目,该项目以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为切入点,聚焦剑川红色革命基地,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构建起 “理论学习 + 实践体验 + 成果转化” 的立体化传播体系。项目通过开设青马班专题课程、进社区校地共建等多元形式,旨在让红色文化 “活” 起来、“动” 起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纽带。

项目团队以 “探寻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 为目标,招募了一批青年志愿者深入剑川 “红色阵地群”,包括张伯简纪念馆、“四・二” 武装暴动纪念碑等 7 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走访、史料挖掘和人物访谈,志愿者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图文影像资料,为后续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校内实践: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中生根发芽

(一)青马班: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项目团队依托暑期 “三下乡” 实践经历,在院级青马班开展剑川红色文化专题宣讲。通过讲述张伯简等革命先驱的事迹,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地方党史,引导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课程采用 “理论讲解 + 案例分析 + 互动研讨” 模式,学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剑川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更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新时代青年使命的认识。

(二)实践成果汇报:以赛促学,以学促行

项目团队在学校实践成果汇报会上以 “剑川红色文化实践历程” 为主题进行宣讲,通过图文、视频和现场讲述,生动呈现了志愿者们在剑川的调研与学习经历。该汇报获得校级团队三等奖,不仅是对项目阶段性成果的肯定,更激发了全校师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与参与热情。

(三)读书分享与影像宣传:多维度传播红色记忆

项目组成员在学院 “读书分享会” 第三期活动中,以张伯简为切入点,系统宣讲了剑川红色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与精神内涵。结合《白族第一位共产党员 —— 张伯简的故事》等本土红色教材,分享会成为青年学子了解地方党史的重要窗口。项目组精心制作的专题视频在学院晚会上播放,通过剑川红色资源介绍与实践历程展示,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三、校外辐射:红色文化走进基层,润泽群众心田

(一)幼儿园宣讲:童心向党,家国同构

志愿者们走进花园社区艾比岛幼儿园,以 “家国情怀 + 志愿服务 + 亲情关怀” 为主题,通过互动问答、红色人物介绍及红色故事宣讲,引导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将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在幼小的心灵中。

(二)清明节主题实践:铭记历史,文明传承

红色文化宣讲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面向社区居民开展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讲座,通过讲述大理本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结合清明节文化内涵,引导群众在祭扫中传承红色精神、践行文明新风。活动现场,志愿者还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制作了手工菊花,倡议以绿色、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推动移风易俗。

四、创新形式:让红色文化 “活” 在新时代

结合大理州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项目组设计了 “红色教育” 的行走课程。在周保中将军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与情景教学,深化了青年学子对 “忠诚担当、家国情怀” 的理解。

五、成效与展望:构建红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截至 2025 年 4 月,该项目已累计开展多场志愿服务宣讲活动,覆盖师生及社区群众千余人次。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拓展红色研学线路,开发更多形式的社科普及活动,如 “红色文化进校园”、“非遗技艺中的红色记忆” 等,进一步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同时,团队将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的交流,探索 “校地共建、资源共享” 的红色文化传承新模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乡’约盛夏 寻‘红色’之迹” 项目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探寻之旅,更是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实践。通过青年学子与基层群众的共同参与,项目将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让革命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大理的红色历史,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支志愿服务队伍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诠释 “社科普及、文化传承” 的使命,让红色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作者:鲍达)

 

上一篇:元谋县羊街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出成效” 特色产业“撑钱袋”
下一篇:没有了